当前位置:主页 > 成语故事 >

口若悬河的意思及故事


口若悬河
【拼音】
kǒu ruò xuán hé

【解释】:若:好像;悬河:激流倾泻。讲起话来滔滔不绝,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。形容能说会辨,说起来没个完。
【出自】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,注而不竭。”唐·韩愈《石鼓歌》:“安能以此上论列,愿借辩口如悬河。”

相关故事
晋朝时,有一位大学问家,名叫郭象,字子玄。
他在年轻的时候,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。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,都能留心观察,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。因此,他的知识十分渊博,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。后来,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,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。
过了些年,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。他实在推辞不掉,只得答应了,到朝中做了黄门侍郎。到了京城,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,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,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,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,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,都觉得津津有味。
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,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,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:“听郭象说话,就好像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,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,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。”郭象的辩才,由此可知。
后人就以“口若悬河”来形容人善于说话,一旦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,口齿伶俐,说话滔滔不绝,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。


故事二:

成语释义:亦作“悬河泻水”,悬河即瀑布。比喻讲起话来像瀑布一样滔滔不绝,文辞流畅奔放,形容一个人能言善辩,十分健谈。
成语出处:《晋书·郭象传》: “王衍每云:‘听象语,如悬河泻水,注而不竭。’”

  
  魏晋时期,朝代频繁更替,社会动荡不安,在思想界,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之学渐渐失去了魅力,以何晏、王弼等为首的一批知识精英,开始对宇宙、社会、人生进行另一个角度的哲学反思,重新寻找精神家园。

  他们给官不做,厌世超脱,常常聚集在竹林郊野,围绕着《周易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这三本玄妙深奥的书纵情谈论,探讨有与无、生与死、动与静、名教与自然、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学的问题,时人称之为“清谈”或“玄谈”。由此,一种新的文化思潮——玄学便在洛阳诞生了。

  西晋时,洛阳又出现了一位玄学大家,名叫郭象。他大约出生在公元252年,字子玄,幼年时就非常好学,对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总是留心观察,冷静思考。长大后,他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,知识渊博,每发言论,无不见解独到,深刻入微,让人听得如痴如醉。

  当时,朝廷中有一位名叫王衍的大臣,出身名门望族,容貌俊雅,才华横溢,历任北军中侯、中领军、尚书令、太尉等高官,被封武陵侯。此人十分欣赏郭象的学识和口才,常常在众人面前称赞郭象:“听郭象说话,就好像一条悬在高山上的河流,滔滔不绝地往下奔泻,从来没有枯竭的时候。”

  郭象玄学思想的核心是“万物独化”学说,认为“造物者无主,而物各自造”,就是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各自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,不借助外力。他的探索和研究达到了魏晋玄学的高峰,他的哲学著作《庄子注》一出,立刻风靡于世。这部书一直流传下来,在中国封建社会被认为是对《庄子》的标准注解。

  郭象一生经历了西晋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,屡屡被邀请出去做官,但他大都谢绝,埋头研究学问。后来,他得到东海王司马越的信任和引荐,曾出任太傅主簿一职,为掌管全国军政大权的太傅充当秘书,承担起草文件、管理档案簿籍、管理印鉴等工作,权势也非常大。

全故事网 © 鲁ICP备14021778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