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器晚成的意思及故事
大器晚成
【拼音】dà qì wǎn chéng
【基本释义】大器:比喻大才。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,所以成就较晚。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。出处:《老子》:“大器晚成;大音稀声;大象无形。”
【近义词】后生可畏
【成语故事】:
三国时期,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,名叫崔琰(yǎn)。他从小学习武艺,不过直到二十三岁才开始读《论语》、《诗经》等书籍。崔琰为人耿直,很有见识,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,连曹操都很敬重他。
当时,袁绍手下的士兵非常残暴,甚至挖开坟墓毁弃敌人的尸骨,于是崔琰劝说袁绍命令士兵不要这样做,袁绍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,就听取了他的建议,并且封他为骑都尉。
崔琰后来跟随曹操的时候,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。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,崔琰就反对说:“自古以来的规矩都是立长子,怎么能立小儿子呢?这是不可以的啊!”曹植虽是崔琰的侄女婿,但他也不偏袒,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。
崔琰在对人才的识别方面,有着独到之处。崔琰有个堂弟名叫崔林,年轻时没有什么成就和名望,亲戚朋友都瞧不起他。
但是崔琰却对这位堂弟相当器重,常常对别人说:“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,终必远至。”意思是说,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,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。
后来,崔林受到重用,先是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、御史中丞等官职,后来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担任司空,被封为安阳乡侯,成为魏国的重臣。
这个成语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,所以成名较晚。
二
商代末年,有个叫姜子牙的人,又叫吕尚。他是齐国始祖,俗称姜太公。相传姜子牙的祖先是贵族,曾在舜时为官。后来家道败落,到了姜子牙的时候,已沦为贫民了。他为了维持生计,只能做些小商小贩的工作。姜子牙虽然贫寒,但胸怀大志,勤苦学习,孜孜不倦地研究、探讨治国兴邦之道,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,为国效力。
然而,姜子牙的妻子却不满意了,她觉得丈夫没有钱也干不了大事,只是个小贩,都五十多岁的人了,将来一定没有啥出路。于是,她要求和姜子牙离婚。姜子牙笑着对她说:“你别看我现在是个穷鬼,我将来是要大富大贵的。你跟着我吃苦已有二十多年,再等我几年,等到我富贵的时候,一定好好报答你的功劳。”妻子怨恨地说:“像你这样的人,最后只能饿死在沟壑中,怎么能够富贵呢?”姜子牙再三劝说,妻子便索性大哭大闹,姜子牙没有办法,只好同意离婚。
后来,又过了二十年,姜子牙听说西伯侯姬昌大力招募人才,年过七十的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岐。但是来到西岐后,他不是直接前去找西伯侯毛遂自荐,而是来到渭水北岸住了下来。此后,他每日垂钓于渭水之上,等待圣明君主的到来。
姜子牙钓鱼非常奇特,他用的鱼钩是直的,不挂诱饵,也不垂到水里,离水面有三尺高。他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:“姜尚钓鱼,愿者上钩。”一个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挂鱼饵的直鱼钩,嘲讽道:“像你这样钓鱼,别说三年,就是一百年,也钓不到一条鱼。”姜子牙说:“你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,而是要钓王与侯。”
终于有一天,西伯侯姬昌路过这里,他一见此景,就知道这个姜子牙是个有大智慧的人。姬昌准备讨伐商纣王,迫切需要人才。他特地斋戒三日,沐浴更衣,抬着聘礼,亲自去请姜子牙辅佐自己。后来姜子牙辅佐文王,兴邦立国,又帮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,自己也被武王封于齐地,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。
姜子牙真可谓大器晚成!
后来,人们就用“大器晚成”这个成语,形容才能越大的人通常越晚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