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历史故事 > 帝王故事 >

萧衍:喜欢做和尚的皇帝


萧衍:喜欢做和尚的皇帝

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是个马上皇帝,也是个喜欢做和尚的皇帝。这就是有名的梁武帝萧衍。
萧衍,字叔达,南兰陵中都里(今江苏武进县)人。他原来是南朝齐的官员,后来逼齐的皇帝“禅让”,自己建立了梁。萧衍做皇帝时间长达四十八年之久,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。
出众的谋略
464年的一天,萧顺之家的第三个儿子出世了。父母为他起了个小名,叫练儿。孩子长到六七岁时,该上学了,父亲又给他起了个学名——萧衍,字叔达。
一个官员家中生了个儿子,这本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。但是,由于这个孩子后来当了皇帝,成了“天之骄子”,“贵人自有异相”,他的出身也便被涂上了好多神秘的色彩。据说,萧衍生下来时样子就很奇特:两胯骈骨顶端高高隆起,舌头和右手上还有文字,身上不时发出神异的光彩……这当然是骗人的鬼话,不足为信。
是萧衍的杜撰,还是无聊文人的帮闲?不得而知。其实,这也不是萧衍的发明创造。在中国古代,封建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,每个朝代都在制造着神话,编织着谎言。中国古代的悲剧是,善良的人们只知对皇帝顶礼膜拜,把宫廷看得无比神圣。其实,宫廷绝不是圣洁的殿堂,皇帝也不是天之骄子,宫廷里到处充满着血腥、污秽和阴谋。
古代创业之君,在血腥厮杀中登上帝位以后,为了抬高门第,总要找个名人当祖宗。萧衍没有那么幸运,姓萧的祖上没出过皇帝,不得已只好退而求其次,把汉高祖的第一功臣、丞相萧何当作自己的祖先。
不过,萧衍和萧齐皇族却是同宗。从血缘上来看,萧衍和齐关系很密切。他的父亲萧顺之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族弟,他们都是东晋淮阴县令萧整的后代。他父亲曾经做过侍中、卫尉等高官。萧衍后来之所以能建立功勋,并最终建立梁朝,他的家族背景起了很大作用。
萧衍小时候就很聪明,而且喜欢读书,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,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。当时他和另外七个好友被称为“八友”,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、谢眺、范云等。沈约后来写了《宋书》、《齐纪》等书,而谢眺则是这时期有名的诗人。不过,这八个人当中,萧衍的胆识却是其他七个人无法相比的。
在隋朝隋炀帝正式创立科举制度之前,中国官吏的选拔基本上是世袭加推荐两种形式,所以,家族的背景尤其重要。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更注重门第观念,不是名门望族的人,想做官是非常困难的。萧衍因为有先天的家族背景,所以刚做官时就是在卫将军王俭手下,升官的机会比其他人要多。
果然,王俭见萧衍很有才华,言谈举止也很出众,于是就提拔他做了户曹属官。因为他办事果断机敏,和同事以及上司关系融洽,不久又被提升为参军。后来因为父亲去世,他回去守丧三年,然后复官,升任太子庶子和给事黄门侍郎。
在封建时期,官吏遇到父亲去世,必须回家奔丧守孝三年,否则要受到法律处罚。当时的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是结合在一起的,叫做“礼律合一”,即礼教要求的也就是法律所要求的。其他的要求也有很多,例如自己所做的官职有和父亲名字同字或者同音的不能做官,要报告有关部门,进行调整。做官的当地的地名也不能触犯父亲的名讳。
到公元493年,齐武帝病重时,当时的大臣王融想在武帝去世后立自己喜欢的皇帝,以便控制掌握政权。后来事情败露,王融被入狱赐死。对于王融的如意算盘和悲惨结局,萧衍原来就已经推算出来了,他的好友范云由此对他异常敬佩。
齐武帝去世后,新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,根本不理政务,对大臣的劝谏也不接受。掌权的大臣萧鸾很生气,打算把他废掉,另立皇帝。在和萧衍他们商议时,萧衍表示反对,他说:“废立皇帝是大事,不能轻率从事,现在废立难免会遭到众王爷的反对。”
萧鸾则说:“现在的众王爷没什么才能,只有随王萧子隆文武兼备,而且占据荆州。如果把他召回来,就万事大吉了。但怎么才能让他回来呢?”
萧衍说:“这个随王其实徒有虚名,并无什么真才干。他的属下也没有出色的人,只是依赖武陵太守卞白龙和另外一个,这两个也是无能之辈,贪图金钱富贵,到时候只要一封书信许诺高官厚禄,就可以把他们轻易地召回来。没有了左膀右臂,那个随王到时候也会跟着回来的。”
萧鸾对萧衍的分析很赞同,于是照他们商议的执行。先是废立了皇帝,自己掌握朝政大权。三个月之后,萧鸾干脆自己做了皇帝,这就是齐明帝。
在这场骨肉相残的权利角逐中,萧衍为齐明帝出谋划策,运筹帷幄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萧鸾做皇帝之后,没有忘记萧衍的谋划之功,把他提拔为中书侍郎,后来又升为黄门侍郎、建阳县男,采邑三百户。萧衍的地位开始显赫起来。在以后的几年中,萧衍的军事、政治才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,地位不断上升,逐渐成为南齐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。
韬光养晦
齐明帝以篡得位,名分不正,总害怕齐高帝和齐武帝的子孙起来推翻他。为了根绝后患,他对高、武子孙大开杀戒。齐高帝十九子中除十一人早死外,其余八人都是被他杀死的;齐武帝二十三子中除七人早死外,其余十六人也全部死在他的手里。在齐明帝统治的五年时间里,高、武的孙辈们每天也都是战战兢兢,不知大祸何时降临到自己头上。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还是免不了被诛戮的命运,只有少数人由于一些大臣的保护,才侥幸活了下来。
零陵内史范云是竟陵王萧子良的故吏,萧子良在世时,二人相处甚密。所以,萧子良死后,范云非常注意保护他的子孙。一天,范云乘齐明帝召见的机会,对他说:“太宰文宣王(萧子良)活着的时候,曾对我说过,他曾经做过一个梦,梦见身处一座高山之上,山上面有一个深坑,文惠太子先掉下去了,接着武帝也掉下去了,最后文宣王自己也掉下去了。文宣王又说,他掉进深坑里之后,看见您身穿御袍坐在御床之上,不知这意味着什么?他嘱咐我不要轻易向别人泄漏。”
齐明帝听罢,流着眼泪对范云说:“文宣王有恩于我,我不能辜负他!”从此,他对萧子良的后代的态度有别于其他宗室。就这样,由于范云的这一通胡编乱造,使得齐明帝放过了萧子良的后代。不过,萧子良的儿子们后来还是让东昏侯萧宝卷杀掉了。
498年,高、武旧将王敬则起兵反抗齐明帝,奉豫章王萧嶷(齐高帝子,死于齐武帝时)之子萧子恪为主。萧子恪不从逃走。齐明帝想借此机会杀尽高、武子孙,于是把各诸侯王悉数召进宫中。他命自己的子侄呆在中书省,高、武子孙呆在西省,每人只许携带侍从两人,超过此数即以军法论处。诸王年幼者也要由乳母陪伴入宫。当夜,他命人备办棺材几十具,准备三更时将高、武子孙全部杀掉。但到三更时,齐明帝却没有醒转过来。中书舍人沈徽孚等决定将此事拖着不办。黎明时,齐明帝方才醒来。他认为这些诸侯王命不该绝,于是,赏了他们一顿酒饭,又都放出宫去。
齐明帝杀害诸侯王的时候,大都是在夜间派士兵包围住宅,硬行砸开门窗,呼啸而入,并将其家产全部没收。而且,每次杀人的时候,他都要流泪。因此,每逢他焚香祷告、呜咽流涕时,左右的人就知道明天一定有大规模的流血。最可注意的是永泰元年(498年)正月的那一次,他一口气杀掉萧铉等十个诸侯王。杀人之后,才命令有关部门告发那十个诸侯王谋反,要求处死他们。事情的奇妙之处恰恰就在这里。齐明帝接到报告之后,不但没有批准,反而义正词严地大加申斥,加以批驳。有关部门于是站在神圣的法律的立场上,冒着皇帝震怒的危险,再度请求,坚持前议。齐明帝这才迫不得已,向法律屈服。这是齐明帝无数小动作中的一个,有关史书早已把他的真实面目揭露无疑。
齐明帝不但屠戮高、武子孙,对一些功臣宿将也横加猜忌,晚年尤甚。功臣宿将人人自危,纷纷寻找出路。498年4月,大司马、会稽太守王敬则起兵反抗齐明帝,几天之中聚众十万人,一直攻打到建康附近。这次叛乱虽然很快便被平定,但也给齐明帝以很大打击。不久,他便在忧惧中死去。
处在变乱之秋,萧衍不但在军事上屡立战功,在政治上也有出色的表演。他深谙韬晦之略,处处藏其锋芒,以避免刻薄寡恩的齐明帝的猜忌。他从不居功自傲,总是把功劳归于齐明帝的英明决策和属下将士的英勇善战。每当得胜回潮,他总是主动上交兵权,遣散部曲。齐明帝性喜节俭,萧衍也刻意仿效。他衣着朴素,饮食简单,有事出门时从不招摇,经常乘坐简陋的牛车。几年的韬光养晦,取得了很大的成效。萧衍的品德才干,得到了朝野士大夫、文臣武将们的普遍赞誉,齐明帝也对他另眼看待。因此,尽管齐明帝猜忌群臣,专事诛戮,却始终对他恩宠如一,视为心腹。
495年,北魏孝文帝乘南齐内乱,率兵大举南伐,派大将刘昶、王肃进攻司州(今河南信阳)。刘昶是宋文帝的第九个儿子,曾任徐州刺史。465年,宋前废帝刘子业诬刘昶谋反,派兵讨伐。刘昶武装反抗失败,被迫丢弃家小,只携一名爱妾逃往北魏。因他学识广博,颇有文采,北魏很重视他,妻以公主,拜为侍中、征南将军。
王肃的父亲王奂,曾任南齐雍州刺史。493年,王奂因事触怒齐武帝,满门被诛杀,只有王肃得以逃脱,奔往北魏。王肃出身世家大族,熟悉典章制度。北魏孝文帝对他很重视,多次亲自召见他,商讨军国大事。北魏的各种典章制度,大多出自王肃之手。他在孝文帝改革中,起了重大作用。此时任辅国将军、大将军长史。
刘、王二人身为南朝叛将而见重于北魏,自然对孝文帝感恩戴德,矢志效忠。两人率大军二十万,将义阳城(今河南信阳北)围得水泄不通。魏军昼夜攻打,义阳危在旦夕。
得知义阳危机,齐明帝萧鸾先派左卫将军崔慧景、宁朔将军裴叔业领兵迎战。听到北魏军队分兵攻打义阳后,又派遣萧衍和平北将军王广之领兵救援。可是,当部队行进到距义阳一百里的地方时,听说北魏军队人强马壮,齐军将领们都畏惧魏军的强大,再也不敢前进了。
这时,萧衍挺身而出,主动要求担任先锋。王广之见状大喜,将手下精兵悉数交付萧衍。萧衍率军连夜进发。他避开大路,专取捷径,很快抵达义阳城外的贤首山,然后命令士兵将旗帜插满了山上山下。此地距魏军阵地仅有几里路程,但齐军抵达时,魏军根本没有发觉。
等到天一亮,魏军突然发现贤首山上遍插齐军旗帜,因为不明齐军虚实,所以不敢轻举妄动。而义阳城中的齐军看到后,以为重兵已经赶到给他们解围来了,于是士气大增。司州刺史萧诞下令打开城门,亲率齐军扑向魏军大寨,同时顺风放火。萧衍见状,也率山上齐军冲下山来。萧衍亲自上阵,摇旗擂鼓助威,齐军士气高昂,个个奋勇杀敌。魏军腹背受敌,顿时大乱,自相践踏,死者不计其数。山谷间到处都是魏军的尸体,鲜血把河水都染红了。王肃、刘昶弹压不住,只好退走。齐军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。
清点战利品时,一个士兵发现了一箱文件,连忙献给主将。这些文件中有一封北魏孝文帝刚刚发来的敕书,敕书上写道:“听说齐军中有一个名叫萧衍的将军,非常善于用兵,你们如果和他相遇,一定要倍加小心,最好是坚壁不战,等我率大军赶来。如果上天保佑,擒得此人,则江南不难平定。”这个消息很快在齐军中传播开来。从此,萧衍的声威大振。萧衍也因战功而升任太子中庶子。
497年10月,北魏孝武帝亲自率领大军进攻雍州(今湖北襄阳)。雍州在当时控扼南北,为汉水上游重镇。雍州刺史曹武率众抵抗,屡为魏军所败。齐明帝连忙命萧衍和右军司马张稷赴援。接着,又命度支尚书崔慧景总督雍州诸军。他们到达襄阳时,雍州的五个郡已被魏军攻陷。
次年三月,齐军进驻邓城(今湖北襄樊市北)。北魏孝文帝率十余万魏军突然杀到。萧衍和崔慧景领兵与北魏军作战,在雍州西北的邓城被北魏的几万铁骑兵包围。萧衍知道城中粮草和枪械缺乏,就对崔慧景说:“我们远道征战,本来就很疲惫,需要休整,现在又遇到强敌围困。如果军中知道粮草缺乏的实情,肯定会发生兵变。为防万一,我们还是趁敌人立足未稳,鼓舞士气杀出重围为上策。”
崔慧景虽然心中忧虑胆怯,但表面上却假装镇静:“北方军队都喜欢游动作战,他们不会夜里攻城的,不久自然回退兵的。况且,我军新败,士卒缺乏斗志,此时主动出击,无异于以卵击石。”否定了萧衍的意见。
魏军集结完毕后,便向齐军展开冲击。崔慧景见魏军势众,惊惧失色,便想引军退走。萧衍扣马极谏,崔慧景坚持不从,命士卒打开邓城南门,狼狈向襄阳方向逃走。其他各部见统帅溜了,也纷纷逃散。在经过离邓城不远的闹沟时,败兵争先抢渡,魏军乘势掩杀,齐军死亡无数,闹沟几乎为之断流。
萧衍见各路齐军全部逃走,只得整齐队伍,且战且走,也向襄阳方向退去。由于平日约束得法,尽管值此败军之际,部队伤亡甚大,萧衍却仍然全师而归。这次战役后,齐明帝以萧衍为辅国将军,代理雍州刺史。这是永泰三年(498年)七月的事。过了几天,齐明帝便死掉了。
萧衍到任后,延揽人才,积极经营,实力迅速膨胀,从此就有了一块固定的根据地,为他几年后东下灭齐、建立梁朝奠定了基础。
反对东昏侯
齐明帝萧鸾在位只有五年就病死了,他的儿子萧宝卷即位,这就是无能的东昏侯。萧宝卷即位后,以扬州刺史始安王萧遥光、尚书令徐孝嗣、右仆射江祏、右将军萧坦之、侍中江祀、卫尉刘暄为辅政大臣,时称“六贵”。萧宝卷又宠任左右嬖幸茹法珍、梅虫二、丰勇之等八人,号曰“八要”。他治国无术,却很残忍,做皇帝后杀掉了很多大臣,对于一些功臣也不知道爱护,妄加杀戮。他猜疑雍州(治今湖北襄樊)刺史萧衍对朝廷图谋不轨,遂派人前往行刺。不料,行刺者未照旨行事,反把此事告诉了萧衍。萧衍逐渐和他对立起来。
500年11月,萧衍召集部将说,主上(指萧宝卷)昏瞆暴虐,罪恶超过商纣王,我决定和大家一起废除他,另立新帝,以兴旺国家。随即建立大本营,集结部众,拥兵万余人,战马千余匹,船舰3000多艘,积极准备推翻齐帝。萧宝卷得知萧衍举兵起事的消息,即派辅国将军、巴西、梓潼二郡太守刘山阳率军3000人在上任途经江陵(今属湖北)时,会合西郎中长史萧颖胄袭击雍州,消灭萧衍。
萧衍得到这个消息,对诸将说:“襄阳地处边陲,连年征战,人杰地灵。荆州人素来畏惧襄阳人。他们如果不随我起兵,我便率军前去征战,打败他们简直就像捡拾地芥那样容易,估计这种可能性不大。荆、雍二州唇齿相依,他们响应我的可能性极大。到那时,我和荆、襄二州之兵,顺江东下,势如破竹,即使韩信、白起复生,也不能阻挡我,何况昏君当朝,将士离心!”他决定以计谋分化敌军阵营,逼反萧颖胄。
首先,他派参军王天虎到江陵(今属湖北),向荆州各处散发传单,声言:“刘山阳此次西上,要一并剿灭荆、雍二州。”各处得到传单后,皆惶恐不安,人心大乱。
不久,刘山阳来到巴陵(今湖南岳阳)。萧衍又命王天虎前往荆州,随身携带他写给萧颖胄及其弟萧颖达的两封书信。王天虎走后,萧衍对自己的舅舅张弘策说:“《孙子兵法》上说:‘用兵之道,攻心为上,攻城次之,心战为上,兵战次之。’我如今就是照此办事。前些日子,我派王天虎到荆州,很多人都接到了我的书信,信中所言甚详。现在我写给萧颖胄兄弟的两封信,信中却没有什么具体内容。信中只是说:‘以王天虎口信为准。’其实我什么也没对王天虎说,王天虎到荆州后当然什么也就说不出什么来。而王天虎又和萧颖胄的关系甚好。这样,荆州的人们必然怀疑萧颖胄和王天虎隐瞒了什么,因而人人生疑。刘山阳得知这个消息,也必然对萧颖胄有所怀疑。萧颖胄进退两难,必然中我的计谋。此计若成,便是以两封空函平定一个州啊!”张弘策连连点头称是,对萧衍的智谋深为佩服。
果然不出萧衍所料,刘山阳进到江安(今湖北公安)后,听到了萧衍与萧颖胄合谋的传言后,心生疑窦,就不再前进了。萧颖胄闻讯大惧,不知如何是好,连忙召集众僚佐商议对策。
西中郎城局参军席阐文说:“萧雍州(指萧衍)蓄养士马,非只一日。江陵人素来畏惧襄阳人,又众寡不低,与其相抗,必败无疑。即使侥幸取胜,将来也势必不为朝廷所容。不如杀掉刘山阳,与雍州共同起事,拥立新天子以号令诸侯。这样,则可建一代霸业,立不世之功。刘山阳在江岸逗留不进,是因为对我们有所怀疑。如果斩杀王天虎,函送其手,刘山阳便不会怀疑我们。等到他来到江陵,再设计杀掉他,事情没有不成功的。”
咨议参军柳忱也劝萧颖胄说:“主上昏庸残暴,京城百官人人自危。我们有幸远在外藩,所以才能苟延今日。如今朝廷命令我们讨伐雍州,是想借机削弱我们。当时萧令君(指萧懿)以精兵数千,破崔慧景十万之众,使朝廷转危为安。功劳如此卓着,后来却为昏君所害。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。这个教训我们应该汲取。况且雍州兵精将广,萧使君(指萧衍)英才盖世,必非刘山阳所能敌。假若雍州兵马打败刘山阳,我们就要受到刘山阳的牵连而被朝廷怪罪,到那时进退失据,事情可就难办了。何去何从,望将军三思!”
萧颖达也劝萧颖胄接受席阐文的意见。在大家的反复劝说下,萧颖胄打定主意,决心跟随萧衍起事。
不久,萧颖胄等用计谋斩刘山阳,领众与萧衍会合。十二月,萧颖胄等向建康(今江苏南京)文武百官发布文告,列数齐帝罪行,并派兵进攻湘州(治今湖南长沙)、夏口(今湖北武汉武昌)等地。至十二月底,上庸(今湖北竹山)太守韦叡,华山(今湖北宜城)太守康绚等亦率众响应萧衍。
501年正月,萧衍率军自雍州出发。当初陈显达、崔慧景举事时,人心骚动,不知所从。有人问计于上雍太守韦睿。他说:“陈显达虽是宿臣旧将,但并非济世之财;崔慧景懦弱而无决断,也难以成就大事。他们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,都难以逃脱灭族的命运。如今天下方乱,英雄辈出,然而能够平定天下的,只有我们州将(指萧衍)一人。”于是,他和萧衍深相结纳,并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到萧衍身边。萧衍起兵的消息传来,韦睿马上率领自己所部两千人马兼程赶赴襄阳。
萧衍见韦睿率众前来,非常高兴地对他说:“往日见君之面,今日见君之心。有君辅佐,吾大事必成!”
萧衍起兵时,汮口戍副冯道根正在家中办理母亲丧事。听到萧衍起兵的消息,他对众亲戚说:“金革夺礼,古人不避。扬名后世,光宗耀祖,难道不是最大的孝行吗?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。不能囿于礼法,固守三年之丧。我决定前去投奔萧雍州,建功立业!”于是,率领能够作战的所有乡人子弟奔赴襄阳。
华山太守康绚,梁、南秦二州刺史柳倓听到萧衍起兵的消息,也都率众响应。这些人后来都成了萧衍得力的战将。
三月,萧衍等人拥立南康王萧宝融为帝,在江陵即位,是为齐和帝。至九月,先后攻占夏首(今湖北沙市东南)、汉口(今湖北武汉汉口)、江州(今江西九江),进至建康附近。十月,萧衍等军向建康发动进攻。十二月,攻入宫城。
在国难之际,齐内部仍有奸臣进谗言,说事到如此完全是文武大臣的过错,怂恿东昏侯大开杀戒。这使征虏将军王珍国异常愤恨,暗中派心腹给萧衍送去一个明镜,表示心迹。王珍国其他大臣,带兵夜入皇宫,杀死在国难当头还在醉生梦死、歌舞不断的东昏侯。然后将他的头颅送出,献给萧衍。
萧衍在攻占首都建康后,派兵四处征讨,各地的官员纷纷投降归顺。这次萧衍拥戴和帝,消灭了东昏侯,立下了赫赫战功,他也因此升任大司马,掌管中外军国大事,还享有带剑上殿的特权,也不用向皇帝行叩拜大礼。
萧衍虽然大权在握,也想废和帝自己做皇帝,但他并没有急于求成,而是静待时机。原来的好友沈约知道他的心事,于是委婉地向他提起此事,第一次时萧衍装糊涂,推辞过去了。第二次提起时,萧衍犹豫片刻,说了句“让我想想再说吧”。后来就答应了。
沈约又告知了范云,两人都同意拥立萧衍做皇帝,萧衍知道后,很高兴。在他们谋划的过程中,萧衍竟然贪恋起原来宫中的两个美女来,把头等大事忘到了脑后。范云知道后很着急,又找到萧衍,说明利害,这才使萧衍下决心灭掉齐,免得夜长梦多。
范云和沈约写信给和帝的中领军夏侯祥,要他逼迫和帝禅让帝位给萧衍。同时,萧衍的弟弟、荆州刺史也让人传播民谣“行中水,为天子”,利用人们的迷信观念为萧衍称帝大造舆论。等和帝的禅让诏书送到后,萧衍又假装谦让。于是,范云带领众臣117人,再次上书称臣,请求萧衍早日登极称帝。太史令也陈述天文符谶,证明他称帝合乎天意,萧衍这才装着勉强接受众人的请求,在公元502年的农历四月,正式在都城的南郊祭告天地,登坛接受百官跪拜朝贺,改国号为梁,即梁武帝。
然后,萧衍派人给和帝送去生金,逼其吞金自尽。和帝死后,萧衍说他暴病而死,追认为“和帝”。又按照皇帝的规格举行丧礼,将他葬在安陵。
显着的政绩
萧衍做皇帝之后,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着的。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,改革时弊,励精图治,调整政策,缓和矛盾,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。因此,《梁书·武帝纪赞》说他:“治定功成,远安迩肃。”“三四十年,斯为盛矣,自魏晋以降,未或有焉。”这个论断,还是符合史实的。
他自己很勤于政务,而且不分冬夏春秋,总是五更天起床,批改公文奏章,在冬天手都冻裂了。他为了广泛地纳谏,听取众人意见,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,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:一个是谤木函,一个是肺石函。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,没有因功未能受到赏赐和提拔,或者没有良才使用,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。如果是一般的百姓,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,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。
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,即位不久,他便按佛教的规矩办事。他只吃素食,不吃肉食,连祭祀天地祖宗和开宴会的时候,他也叫摆上素菜,不准用牲畜。他不讲究吃穿,每天只吃一顿粗米饭,太忙的时候,就喝点粥充饥;穿的是布衣,床上挂的也是用木棉做的黑帐子。一顶帽子戴三年,一条被子盖二年,居室里除了一张床以外,别无什么摆设。后宫贵妃以下的宫女侍从,穿的衣服长不及地,极为简朴。他从不饮酒,平时也不听音乐。他五十岁以后便断绝房事,不近女色。他非常注重自己的仪表,即使身处小殿暗室,也总是衣冠楚楚;盛夏暑月,也从不坦胸露腹。他对待臣下彬彬有礼,衣冠未整理好,从不与人相见,即使对待内竖小臣,也像对待宾客一样有礼貌。在私生活上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皇帝。在这方面,萧衍在中国古代皇帝中也算是出类拔萃的了。
在政治方面,萧衍很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,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,经常亲自召见他们,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,清正廉明。他还分遣使者,巡视各郡,监视地方官吏,惩办贪污,选用贤能。他下令不拘一格,使用人才,并命于州、县、郡置州望、郡宗、乡豪各一人,专门搜罗和推荐人才。他还下诏书到全国: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,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;大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。政令执行起来后,梁的官治状况得到显着改善。
在农业方面,他曾经实行籍田。这虽然是皇帝表面耕田的形式,但在当时不无鼓励农耕的作用。他曾下令“广辟良畴,公私畎亩,务尽地利,若欲附农而良种有乏,亦加贷恤”。流移他乡的农民,允许他们回乡,恢复原有的田宅。荒田废宅没入为公田后,除官府已经垦种者外,都拿来分给农民,禁止豪强占用公田,只是“若富室给贫民种粮,共营作者,不在此例”。这一规定,固然说明封建地主政权的本质,允许地主剥削农民,但也说明政府提倡尽力耕种,不要荒废田地。除劝课农民力农外,封建政府也进行屯田。萧梁的屯田,超过宋、齐两代。屯田主要是北边荆、秦、司、豫等州,利用官田荒地,进行兵屯。这既省转输之劳,对于充实边防也有一定的作用。在土地占有上,开放封建政府封占的土地,禁止豪门大族封断山水,违者要以军法处分。这反映了当时封山断水的严重情况,但也说明梁武帝力图改变这种情况,以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缓和阶级矛盾。在赋税方面,也多次减免租调或“三调”(即按户征收的调粟或调布。因当时租、调需由田、桑、屋宅三者估出资产,而确定应交的数目,所以租调也称“三调”或“三课”),有时免去孤贫之家当年的三调,有逃亡他乡以后复业者,“蠲课五年,停其徭役”。又曾继续“土断”(在东晋、南朝废除侨置郡县,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,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户口,增加政府财政收入),整理户籍。
但他也和封建社会很多皇帝一样,猜疑心很重,害怕开国功臣们夺他的皇位。在功臣当中,应属范云和沈约的功劳最大,谋划、辅佐他登上了皇帝宝座,但萧衍并没有重用他们。刚建国范云就病逝了,萧衍也没有重用沈约,而是让其他的人主持朝政,反过来,萧衍还经常斥责沈约,后来,沈约也病死了。
萧衍对功臣吝啬,但是对于自己的皇室亲属却是另外照顾,特别是他的次子萧综和六弟萧宏,照顾得有些徇私护短。但他的照顾没有给他带来好处,反而让他备受刺激,这是他以后当和尚的主要原因。
萧宏在窝藏杀人凶手时,萧衍也不加惩罚反而加封官职,妄加纵容。萧宏并不知恩,更加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。最后,竟和自己的侄女,也就是萧衍的大女儿通奸,两个人还谋划篡夺萧衍的皇位,结果派人刺杀萧衍时,事情败露,刺客被抓,最后处死。萧衍的女儿知道自己罪孽深重,也没脸再见父亲,于是自尽。萧宏也因为极度恐惧,得病而死。
萧综是萧衍的次子,但是他的母亲吴淑媛原来是东昏侯的妃子,跟了萧衍后,仅七个月就生下了萧综,可能是东昏侯的儿子。萧综并没有受歧视,萧衍封他为王,还做将军。但吴淑媛自己失宠之后,由于对萧衍的怨恨,就把七个月生萧综的事告诉了萧综。从此,萧综就觉得自己是东昏侯的儿子,和萧衍疏远了。
后来,梁和北魏在边境发生冲突,萧衍让萧综领兵,督率各军作战。但萧综却投奔了北魏,北魏很高兴,授予高官厚禄。萧综还改名为萧缵(音钻),并表示为东昏侯服丧服(即斩衰,一种生麻布做成的简单衣服)三年。萧衍听说后,非常生气,不但撤消了给他的封号,还把吴淑媛废成庶人。后来,萧衍听说萧综有回来的意思,就让吴淑媛给他送去小时候的衣服。但萧综却不愿意回来。不久,吴淑媛病逝,萧衍又起了恻隐之心,又下诏恢复萧综的封号,给吴淑媛加了谥号为“敬”。
这两次打击对于萧衍来说是很大的。建国开始的时候,萧衍重视儒家思想,还自己亲自写《春秋答问》等书,解答大臣们的疑问,直接倡导了好的学习风气。但老年后,特别是这两件事后,萧衍看破了红尘,从儒家转向了佛家,还几次入寺庙做了和尚,当住持,讲解经书。

全故事网 © 鲁ICP备14021778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