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汉宣帝甘露二年(前52年),太子刘奭生了一个儿子。孩子一出生,各色的人反映都不相同。孩子的爷爷汉宣帝十分高兴,因为这个孩子是他的长孙。他给孩子取名为“骜”,就是希望他成为汉家的千里马。而且,还给他取字“太孙”。一向只有“太子”的说法,现在宣帝给这个小孙孙取字为“太孙”,说明一生下来就把他认定为皇位的继承人了,由此,也可见这个爷爷对小孙子的喜爱之深。
孩子的父亲,太子刘奭,在欢喜之余,大概还有点意外。他可能想不到一个自己都没多少印象的宫女,在春风一度之后,就会给他生下这么一个儿子来。不过看到父亲这么喜欢这个孩子,他的心情也应该不错。他这个父亲早就看自己不顺眼,经常不满自己性格过于懦弱。有一次劝他多看儒书,亲近儒士。他居然怒气冲冲地说:“汉家自有制度,本以霸王道杂之,奈何纯任德教。”还慨叹道:“乱我家者,太子也。”西汉刘骜长此以往,自己这个太子只怕有点危险。不过现在老爸这么喜欢小孙子,还让他作“太孙”,想着让他以后继承皇位,那就得先让自己这个“太子”当了皇帝再说。这么说来,自己的太子位子,倒是可以稳当点了。
不过,为这个孩子出生最感到高兴的,还应该是他的母亲王政君。就是因为这个孩子,她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王政君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。她本来是长安一个小官的女儿,在进宫之前,曾两次许婚,但都是还没出嫁,那倒霉鬼的未婚夫就死了。他的父亲看到女儿如此“命硬”,大为害怕,就拿着她的生辰八字去算命,结果算出来的结果是“大贵不可言”。于是,她父亲就把她送入皇宫去侍奉皇后。
但是,王政君入宫一年了,皇帝也没有看她一眼。正在她感到希望渺茫的时候,机会来了,皇后要挑选五人前去侍奉太子,王政君入选了。
原来,太子刘奭有一个宠妃司马良娣死了。太子很喜欢她,她一死,太子就非常悲痛,终日里郁郁寡欢,精神不振,渐渐就生了大病。宣帝又心疼又无奈,就命皇后从后宫中选择太子喜欢的宫人,来伺候太子,好让太子慢慢忘掉司马良娣,重新欢乐起来。有一天,太子去觐见宣帝,皇后就将挑选好的五名美女带来,让太子从中挑选。当时太子正在心灰意冷,对那些美人也提不起兴趣,可是又不忍辜负皇后的一番苦心,就勉强地回答了一句:“其中一位还可以。”
这一位就是王政君。当时她穿着一条镶红边的裙子,在五人之中非常显眼,艳冠群芳。于是,皇后命人将王政君送到太子东宫,太子“御幸”过一次,王政君便有了身孕,后来就生下刘骜。所谓母以子贵,这个孩子是宣帝的长孙,又很受他的宠爱。王政君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。三年之后,太子刘奭即位,是为汉元帝。王政君先是被封为婕妤,接着被立为皇后,刘骜被立为太子。
这位汉元帝,在历史上也算大名鼎鼎的人物。有名的“昭君出塞”就发生在他的任期之内。通过那个故事,我们大概也可以想见这位皇帝的为人。一是风流多情,看到昭君之美,差点不顾两国盟约就把她留下来。一是头脑糊涂,太容易受人蒙蔽,所以会让毛延寿那个小小的画师骗得团团转,白白放过了第一美人。总而言之,就是优柔寡断。他这个毛病,也充分表现在对待刘骜的太子之位上,让这个本来钦定的“太孙”的登基之路,平白多出些曲折来。
汉元帝对王政君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,之所以立她为皇后,完全是因为宣帝太喜欢她的儿子了。现在宣帝已死,他自己做了皇帝,大权在握,不用再害怕谁会威胁他的地位,看着王政君母子,也就渐渐地觉得不顺眼起来。而刘骜刚当上太子,还能小心谨慎。有一次汉元帝有急事召见他,如果横穿皇帝独行的“驰道”,他就可以尽快赶到父皇那里应召,但他却很谨慎地绕道而行,所以延误了时间。汉元帝知道了这件事情还夸奖了他,专门发布了一条命令,允许太子以后穿过驰道。但是,时间一长,他喜好逸乐的本性便暴露出来,经常饮酒宴乐,汉元帝知道了就不太高兴。此时,汉元帝又宠爱着冯昭仪和傅昭仪,她们都为他生下了儿子,分别是中山王刘兴和定陶王刘康。据《汉书》记载,汉元帝是个“多材艺”的人物,“善史书,鼓琴瑟,吹洞箫,自度曲,被歌声”,样样都来得。而定陶王刘康也“多材艺,习音声”。汉元帝有个爱好,就是用铜丸击鼓,所击之处都能正好和音节吻合。他这手绝活后宫里那些号称精通音律的人都做不到,而刘康就可以,所以汉元帝对他特别宠爱,“出则同辇,坐则侧席”,对那个只知道酒色的刘骜就更看不上了,多次想把他废了,立刘康为太子。
但是,此时刘骜的太子之位是否能保住,已经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了。对于母以子贵的皇后王政君来说,儿子的太子地位就是自己后位的保障,一旦刘骜不再是太子,自己这个皇后也就当不长久。而对于王家那些凭着王皇后鸡犬升天的兄弟来说,这个外甥将来是否能当皇帝,更是关系着自己荣华富贵乃至身家性命的大事。但他们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,就把希望寄托在太子的师傅史丹身上。史丹是外戚史高的儿子,担任驸马都尉、侍中等职务,作为皇帝的亲信外戚,经常与皇帝同车陪乘,很得宠信。汉元帝很信任他,就让他做了太子的师傅。王政君母子找到史丹,双双跪倒在他面前,请求相助。史丹见皇后和太子给自己跪下,自然不敢接受,立即也跪倒在地,同时搀扶起他们,表明自己一定誓死保护刘骜的太子地位。
史丹既然发了誓,也就为维护太子的地位而尽心竭力,屡次在汉元帝面前为他说好话。一次,汉元帝对他夸奖傅昭仪的儿子刘康,他就上前来说:“所谓才干,是指聪敏而好学,温故而知新,像皇太子这样的人才可称之。假如单纯拿丝竹击鼓之类来衡量人的才能,那么乐府令里的乐工比朝中的大臣不知要高出多少倍,是否可以让他们来治理国家呢?”汉元帝想想也是这个道理,没法反驳他,只好一笑了之。
不久,汉元帝的幼弟,中山王刘竟病故,太子刘骜赶来吊唁,面上却无哀伤之色。汉元帝非常生气,恨恨地说:“还没有见过心肠像他这样狠毒的人,对待自己的叔叔尚且如此,何以君临天下,继承大统,为天下之人的父母呢?”史丹一看太子要糟,就心生一计,急忙上前说:“是我看见陛下因为中山王病故,过于哀痛,怕因此损伤您的身体,所以在太子进来之前,就私下叮嘱他不要当面哭泣,以免感伤陛下。罪责在臣下,当死。”这么一来,汉元帝还要感谢这个儿子的孝心才是,也就对刘骜生不起气来。
到了元帝病重的时候,这种废长立幼的危机又一次激化了,那时傅昭仪和刘康经常侍立左右,王皇后和太子刘骜却很少被召见,汉元帝还好几次询问尚书,当年汉景帝是如何废黜太子刘荣,另立刘彻为继承人的。王政君和刘骜忧心忡忡,预感前途不妙,只好又请史丹出面,以保住太子的地位。史丹是汉宫的老臣重臣,又与汉元帝有很深的私交关系,有权去元帝的寝宫探望。于是,他趁没有其他人在的时候,以探病为由,来到元帝的病榻前,俯伏在地,声泪俱下地说:“皇太子以嫡长子的身份而立,已有十多年了。全国百姓,家喻户晓,万众归心,都愿意拥护他。可如今定陶王刘康为陛下所宠爱,以致道说流言,都以为太子地位不保。假如有这种情况发生,朝中公卿及以下官员,必然以死相争,不奉陛下诏书。臣愿陛下先赐我死,以警示群臣。”这番话绵里藏针,措辞相当强硬。躺在病榻上的汉元帝只得放弃了废掉刘骜的想法。不久,汉元帝去世,时年十九岁的刘骜继承皇位,即汉成帝。
上一篇:谁是史上“黄袍加身”第一皇帝
下一篇:汉昭帝:蒙骗不了的皇帝